【理论面对面】让甘肃红色资源成为铸魂育人的“活教材”

来源:龙8官网日报2022年05月26日字体:

让甘肃红色资源成为铸魂育人的“活教材”

程青玥

红色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态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。甘肃是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地方,对中国革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,留下了很多红色经典遗迹。其中,有形资源有历史纪念馆、革命遗址、革命文物等;无形资源包括领袖人物、革命先烈、人物典故、革命精神等。这些资源是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真实诠释,具有铸魂育人的独特功能。因此,在新时代背景下将这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,转化为铸魂育人的活教材,推动思政教育由说教向文化过渡,努力实现思政教学有形、有味、有效。

甘肃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,回归铸魂育人价值本源

育人首在铸魂,铸魂是高校所有课程育人的价值本源。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“课程思政”是铸魂育人这一大逻辑的传统延续。目前,在社会转型和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等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,思政课的主要作用在于培育学生的德行,但是大多数高校的现状却是思政教学和专业课程始终“各自为政”,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相背离的问题非常严重。这就需要高校主抓思政教学,更新教育理念,找到良好的解决方式。充分挖掘甘肃红色文化元素,将其渗透到课程思政当中,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,将“课程”和“思政”有机融合,培育出德才兼备、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,使思政课回归铸魂育人的价值本源,有着重要意义。

一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诉求。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省各地,两当兵变红色革命教育基地,见证了以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,在白色恐怖中建立革命武装的历程;华池南梁苏维埃政权遗址,见证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、巩固和壮大的历程;迭部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、 “俄界会议”遗址、 “哈达铺会议”遗址、“岷州会议”遗址、“榜罗镇会议”遗址、会宁会师楼等历史遗迹,见证了红军北上、实现大会师、取得长征胜利的光辉历程;张掖高台西路红军战斗遗址,见证了红军将士视死如归、血染疆场、伏尸盈雪的战斗历程;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,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,领导开展全民抗战的历程;八步沙林场,是新中国重视环保、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作促进经济发展基本条件的见证者。上述红色资源,为思政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,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。如今的大学生,是该类资源重要的继承者和传播者,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弘扬革命传统、赓续红色血脉的作用,让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大学生血液中,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,是实现教书育人、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本诉求。

二是实现大学生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必然选择。在甘肃地区的红色资源当中,蕴含共产党人艰苦奋斗、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,记载着甘肃人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,也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。当年,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,冲破了重重磨难,最终在艰苦的斗争中赢得了革命的胜利。回顾历史,不仅要缅怀革命烈士的英勇,更要激励我们奋勇前进。因此,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运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,引导当代学生牢记最初的坚持,勇毅前行,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,促进学生与时代精神同向共振,增强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,是史之所向、时之所趋、势之所为。

三是成为坚定理想信念“活教材”的必要手段。甘肃省所拥有的红色资源,既有鲜活的历史故事,也传承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革命传统,是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生动的“活教材”,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载客体。高校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,通过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,系统多层面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、组成内容、构成要素,以及各要素与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的价值导向功能等进行深入研究,丰富思政教育资源,使思政教育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,把红色资源真正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、加强党性修养的“活教材”。

甘肃红色资源助力铸魂育人,打造多重实现路径

甘肃红色资源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、鲜明的价值导向和独特的育人功能。积极开发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,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激励和价值引领功能,需要课内课外、线上线下以及实践体验等多重路径去实现。

一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,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。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,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,红色资源与思政课在思想内容上高度契合、在价值导向上高度一致。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可以精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标靶效应,切实解决纯理论吸引力弱的问题,摒弃单纯的说教和照本宣科,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。通过将红色故事、红色榜样融入专业课程,按照教学内容和特征,总结教学过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要素,进而以反向推理的逻辑,制定教学过程中支持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思想政治目标。同时,针对专业课程侧重实践创新和技能应用的特点,从全省丰富的红色资源中提炼和甄选一些与教学内容、教学目标高度契合的案例与素材,比如南梁精神、会师精神、红西路军革命精神、铁人精神等充实教学案例。以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红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,通过引申归纳法、案例融入法、专题设立法等手段加强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结合,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,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。

二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,开展好体验式实践教学。实践教学是融合课堂教育,丰富社会体验的必要手段,是加深理论认识的途径,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、核心素养的提高、创新能力的增强、吃苦精神的铸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借助到红色场馆的沉浸式体验、阅读红色著作、观看红色剧作等手段,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红色精神,帮助各个阶段的学生走出课堂,在具有红色气息的文化场馆和历史遗址中体会红色精神。融合事迹讲解、切身感受、实际体验于一体,通过开英雄事迹会、合唱红色军歌等现场教学方式深学细悟,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、凝聚力量,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、砥砺品格,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。各地高校应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,因地制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,开展红色文化体验,把沉淀在故事中、埋藏于历史中的红色记忆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,全面释放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。

三是让红色文化资源走进校园,丰富思政教育活动。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。在物质环境的构建上,可以把甘肃红色文化精神渗透到教学设施和校园景观中,比如在手工课上打造袖珍版长城,在美术课上绘制心中的长城,建设红色文化长廊、百年党史展板等。在精神文化氛围的创造上,可以借助非专业课堂、学校广播站、师生活动和文学作品创作等方式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。如通过第二课堂定期观看相关纪实影片、举办演讲比赛、主题辩论赛、党史故事一百讲等活动,引导学生体悟历史发展,传承革命精神;成立红色社团,组织开展多种社团活动,使大学生通过阅读红色书籍、歌唱红色歌曲等活动中增进对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,赓续党的红色血脉,弘扬党的优良传统;利用校园媒体平台播放能传递甘肃红色文化价值理念的各种作品,增强学生对甘肃红色精神的理解和感知,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亲和力。

四是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网络媒体融合,创建灵活的思政课堂。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,为思政课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。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,发布课程教学资源,把文本、视频、图片等形式的本土红色资料上传到学习通的本地资料库,推送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。在课堂讲授中围绕这些资料开展相关主题讨论,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,增加他们对本土红色精神的认知。充分运用抖音、快手、微信、微博等新媒体平台,将红色文化以大学生熟悉且易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推送出去,用好每一条碎片化信息,让这些信息最大限度地补足学生“精神之钙”,实现红色文化在社会环境中的主流引领,真正发挥出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作用。

(作者单位: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)


作者: 责任编辑:李多进 李沛丰

龙8官网日报
官方微信

龙8官网新闻网
官方微信